馬化騰:科技向善,就是要用科技能力更好地去關心人
騰訊主要創辦人、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近期回顧「科技向善」的歷程和企業的社會價值,寫下自己的思考。本文摘自馬化騰所撰寫的文章。
多年前,我們曾有同事,在晨跑時不幸猝逝。這件事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因為缺乏醫療應急體系而無法即時施救,時至今日回想起來仍然給我很大觸動。
這件事使我一直思考,當身邊有人病發時,如何能最快速度地找到急救設備,找到有急救能力的人,實施救援。
後來逐步形成一個構想,可以打造一套數碼化的應急系統,使它成為中國120急救體系的有力補充。我們在公司內部做了試驗。
有人暈倒時,任何人都可以掃附近的應急碼,呼叫就近的義工。去年,我們大樓裏有人暈倒,用了這樣的系統,4分鐘內樓上樓下趕來了二十多位同事。
這樣類似的急救系統已經在近四十所大學、商場、社區、產業園落地,實現4分鐘內的快速救援。
我們推出了應急開放平台,連接了數以萬計的AED設備和義工,並通過地圖讓公眾能即時查詢設備位置和狀態。
同時,關注到聽障群體急救難的問題,我們通過AI技術令透過文字召喚120救援服務成為可能,這樣的無障礙急救功能已經接通了北京等四十多個城市的急救中心,正在發揮作用挽救生命。
分享這個故事是為了說明我們是如何從關心出發,逐步成長為一家科技向善的公司。
關心他人,共塑未來
聯合國近期發布了題為《不確定的時代,不穩定的生活》的人類發展報告,認為在全球疫情、氣候變暖、地緣政治等因素的作用下,人類正面臨著複雜的不確定性。
報告發人深省,該研究認為人類還有機會構想未來、我們是誰和我們的價值觀。而在這樣不確定的時刻,一些溫暖又充滿確定性的故事讓我們倍感心安。
我們看到很多人關心他們周圍的人,並希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雲南有一位退休老人叫楊光潛,六十多歲。三年多來,他在騰訊公益平台捐了3,000萬步,這是他每天從家裏到醫院去做義工的路上一步步走出來的。這些步數隨後由平台兌換成相應金額捐贈給公益項目。楊光潛說:「我有一點點力,我就可以做一點點的貢獻。」
「科學探索獎」獲獎人、南京大學的朱嘉教授,正在和騰訊碳中和實驗室在四川阿壩的達古冰川做輻射製冷技術實驗。如果實驗成功,初步估計可以緩減80%左右的冰川消融。
雖然楊光潛和朱嘉教授所做善舉的規模和雄心各不相同,但是他們都有同樣的初心,就是在乎他人,小到幫助鄰居、村莊、孩子,大到應對全球變暖之下的冰川保護。
將關心融入產品,應對全球挑戰和社會問題
過去,我說騰訊是連接器,更多是從工具層面去思考的。後來,隨著社會價值探索更深入,我們看到,連接的本質是超越工具的,這個本質就是關心人。它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我們一直認真洞察用戶需求,並竭盡全力去改善。
此前,我提出了「CBS三位一體」 ,講述了我們服務的主要對象從用戶發展到產業,再變成社會。互聯網產品只有被使用才能創造價值,最棒的就是能解決社會和全球性的挑戰。
騰訊自2021年成立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以來,已經在公益數碼化、教育創新、養老科技、社會應急、數碼文化、FEW(食物、能源與水)等多個領域展開了探索。
秉持著「用戶為本、科技向善」的使命願景和可持續社會價值的理念,我們積極把抽象的善、感性的關心,具體化為可執行的戰略、行動、產品與營運。除了數碼化應急體系之外,我們的技術正在各行各業廣泛應用,反哺社會。
同事們把騰訊會議的降噪技術用在了幫助聽障兒童和老人的人工耳蝸與助聽器上,把遊戲技術用於助力實體產業打造全真互聯網工廠上,把人工智能技術用於天眼FAST望遠鏡尋找脈衝星的宇宙探索上。
投入社會福祉與投入研發同樣重要
關心是騰訊成長的密碼,我篤信現代企業的發展基礎,建立在對人的關心之上。對可持續社會價值的投入,就像我們投入研發一樣重要。
要把這樣的設想變成現實,特別重要的,就是要推動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的融合。社會價值不只是個別部門在做,而是逐步融入主營業務之中。
微信支付已經做了這樣的探索。微信支付發起了感謝環境衛生工人的「愛心餐」和「愛心水」。用戶可以在日常點餐等消費場景中隨手獻愛心。
微信支付還與咖啡商戶合作,通過微信內置的低碳數據接口,共同倡導低碳消費。
面向微信支付上的小商家,發起了助力殘疾人士就業的「自立小店」計劃,為殘疾人士提供無障礙數碼化經營工具,並通過和社區組織合作,引導用戶支持小商家消費。
這樣無處不在的場景公益,對用戶來說如春風化雨,對微信支付來說是口碑提升,對社會來說是一種創新解決痛點的方法,三者相得益彰。
未來,我希望更多的企業通過卓越地使用其核心科技能力,服務人與社會。一個以科技創新為驅動,融合了商業能力與社會目標的全新協作網絡可能就會出現。它將是一個立體化的、系統化的、全球化的、多方共創的科技向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