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科技向善,就是要用科技能力更好地去关心人
腾讯主要创办人、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近期回顾“科技向善”的历程和企业的社会价值,写下自己的思考。本文摘自马化腾所撰写的文章。
多年前,我们曾有同事,在晨跑时身体发生意外,最终不幸离世。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因为缺乏医疗应急体系而无法即时施救,时至今日回想起来仍然给我很大触动。
这件事使我一直思考,当身边有人病发时,如何能最快速度地找到急救设备,找到有急救能力的人,实施救援。
后来逐步形成一个构想,可以打造一套数字化的应急系统,使它成为中国120急救体系的有力补充。我们在公司内部做了试验。
有人晕倒时,任何人都可以扫附近的应急码,呼叫就近的志愿者。去年,我们大楼里有人晕倒,用了这样的系统,4分钟内楼上楼下赶来了二十多位同事。
这样类似的急救系统已经在近四十所高校、商场、小区、产业园落地,实现4分钟内的快速救援。
我们推出了应急开放平台,连接了数以万计的AED设备和志愿者,并通过地图让公众能实时查询设备位置状态。
同时,关注到听障群体急救难的问题,我们通过AI技术让文字呼叫120成为可能,这样的无障碍急救功能已经接入了北京等四十多个城市的急救中心,正在发挥作用挽救生命。
分享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我们是如何从关心发端,逐步成长为一家科技向善的公司。
关心他人,共塑未来
联合国近期发布了题为《不确定的时代,不稳定的生活》的人类发展报告,认为在全球疫情、气候变暖、地缘政治等因素的作用下,人类正面临着不确定性复合体。
报告发人深省,该研究认为人类还有机会构想未来、我们是谁和我们的价值观。而在这样不确定的时刻,一些温暖又充满确定性的故事让我们倍感心安。
我们看到很多人关心他们周围的人,并希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云南有一位退休老人叫杨光潜,六十多岁。三年多来,他在腾讯公益平台捐了3000万步,这是他每天从家里到医院去做志愿者的路上一步步走出来的。这些步数随后由平台兑换成相应金额捐赠给公益项目。杨光潜说:“我有一点点力,我就可以做一点点的贡献。”
“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南京大学的朱嘉教授,正在和腾讯碳中和实验室在四川阿坝的达古冰川做辐射制冷技术实验。如果实验成功,初步估计可以减缓80%左右的冰川消融。
虽然杨光潜和朱嘉教授所做善举的规模和雄心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同样的初心, 就是在乎他人,小到帮助邻居、村庄、孩子,大到应对全球变暖之下的冰川保护。
将关心融入产品,应对全球挑战和社会问题
过去,我说腾讯是连接器,更多是从工具层面去思考的。后来,随着社会价值探索的深入,我们看到,连接的本质是超越工具的,这个本质就是关心人。它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我们一直认真洞察用户需求,并竭尽全力去改善。
此前,我提出了“CBS三位一体” ,讲述了我们服务的主要对象从用户发展到产业,再变成社会。互联网产品只有被使用才能创造价值,最棒的就是能解决社会和全球性的挑战。
腾讯自2021年成立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以来,已经在公益数字化、教育创新、养老科技、社会应急、数字文化、FEW(食物、能源与水)等多个领域展开了探索。
秉持着“用户为本、科技向善”的使命愿景和可持续社会价值的理念,我们积极把抽象的善、感性的关心,具体化为可执行的战略、行动、产品与运营。除了数字化应急体系之外,我们的技术正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反哺社会。
同事们把腾讯会议的降噪技术用在了帮助听障儿童和老人的人工耳蜗与助听器上,把游戏技术用于助力实体产业打造全真互联网工厂上,把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天眼FAST望远镜寻找脉冲星的宇宙探索上。
投入社会福祉与投入研发同样重要
关心是腾讯成长的密码,我笃信现代企业的发展基础,建立在对人的关心之上。对可持续社会价值的投入,就像我们投入研发一样重要。
要把这样的设想变成现实,特别重要的,就是要推动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融合。社会价值不只是个别部门在做,而是逐步融入主业之中。
微信支付已经做了这样的探索。微信支付发起了感谢环卫工人的“爱心餐”和“爱心水”。用户可以在日常点餐等消费场景中随手献爱心。
微信支付还与咖啡商户合作,通过微信内置的低碳数据接口,共同倡导低碳消费。
面向微信支付上的小商家,发起了助力残疾人就业的“自立小店”计划,为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数字化经营工具,并通过和社区组织合作,引导用户支持小商家消费。
这样无处不在的场景公益,对用户来说如春风化雨,对微信支付来说是口碑提升,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创新解决痛点的方法,三者相得益彰。
未来,我希望更多的企业通过卓越地使用其核心科技能力,服务人与社会。一个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融合了商业能力与社会目标的全新协作网络可能就会出现。它将是一个立体化的、系统化的、全球化的、多方共创的科技向善平台。